脱发对相亲的影响有多大?关于脱发的深入探究

表哥今年 35 岁,坐标帝都,是某京内 211 硕士毕业的程序员。大学时谈过一个女朋友,后来无疾而终。他长相和身高都属中等,但是有些秃……自从我来了北京后,一直在给他介绍女朋友,可结果都是看不上他。他曾问我要不要戴假发,不过我觉得宁可剃光也别戴假发,总不能以后谈恋爱结婚过日子也一辈子戴着假发遮着,总会露馅。于是,我查了些头发的科普资料,想从根源解决这个问题,在此分享给大家。

我们的头皮上大约长有 10 万至 15 万根头发。针对这些头发,科学家早有研究,并取得两个新发现:其一,我们看到的长发主要由角蛋白组成,角蛋白是死细胞留下的蛋白质,随着新细胞在其下生长而被迫向上生长;其二,驱动头发生长的结构称为毛囊,这是在我们出生前形成的复杂器官网络,促进头发进入永久生长周期,此周期包含三个阶段。

第一种生长周期称为生长期,90%的毛囊处于此期。在生长期,毛囊功能活跃,毛球底部的细胞分裂旺盛,分出的细胞持续向上移位,供应给毛发本体和内根鞘,保证头发每月以 1 厘米的速度向上生长。依据每个人的基因不同,毛发的生长期可持续两年至七年。

经历这个高产阶段后,皮肤会发出信号,令部分毛囊进入新阶段,即毛发生长中期,又称退行期。在此时期,毛囊会缩小到原来长度的一半,持续两至三周,切断毛囊的血液供应,头发停止生长。

最后是毛发生长末期,也就是休止期。这一阶段会持续十至 12 周,5% - 15%的头皮毛囊受到影响,各部分衰老、退化、皱缩,一天内约有 200 根毛囊脱落。与此同时,在衰老毛囊附近,又会形成新的处于生长期的毛囊,一根新发就此诞生。

但并非所有人都拥有浓密的头发,随着时间推移,有些人会因身体变化而越来越秃。男性中约 95%的秃顶属于男性型秃,这类秃顶与遗传因素有关,其次,雄激素也是造成男性秃顶的原因之一,因为人体的毛囊对雄性激素较为敏感,在高水平雄性激素影响下,几乎所有男性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脱发。早在 2011 年就有数据显示,中国约有 2 亿脱发人群,其中男性 1.3 亿,他们的秃顶面积加起来堪比整个南京。那有什么办法能拯救日渐稀薄的头发呢?

实际上,广义的脱发不只局限于头发,还涵盖全身的毛发,但相信多数人并未在意自己是否掉腋毛或腿毛,最影响形象和令人在意的脱发还是发生在头顶,即头部脱发。头发的类型众多,比如斑秃、瘢痕性脱发、休止期脱发、真菌性脱发、药物放射性脱发等。

其中最为重要的脱发类型是雄激素性脱发,简称 AGA,又称早秃或脂溢性脱发。它有两个特点:其一,开始发生的年龄较小;其二,常伴随毛囊产生过多皮脂。我们常说的头秃、头发大把掉落、头发变少、发际线后移等主要就是这种雄激素性脱发导致的。

男性的主要雄激素是睾酮,女性的主要雄激素是雄烯二酮,雄烯二酮可被代谢为睾酮,睾酮的代谢产物二氢睾酮(DHT)会与毛囊细胞上的雄激素受体结合,刺激毛囊微小化,使生长期的毛发逐渐变细,生长周期缩短,进入休止期,毛囊逐渐萎缩,毛发脱落,这便是脱发。随着毛囊越缩越小,头发会变得又短又细,最终无法生长。无法生长的头发会沿太阳穴脱落,头顶的头发一圈圈变得稀疏直至光秃,然后光秃的部分相互连接,最终就只剩后脑勺一圈稀少的头发,这就是日常所说的秃头。

雄激素性脱发并非男性专属,2001 年 11 月在美国达拉斯召开的专题会议,正式将发生于妇女的雄激素性脱发称为女性型脱发,相对应的则是男性型脱发。雄激素性脱发在男女身上的表现有所不同,男性主要表现为发际线后移和头顶毛发变少空心化,即所谓的地中海;女性虽没那么严重,但也会普遍出现头发变少。这种脱发的发生比例男性高于女性,我国调研数据显示,雄激素性脱发在我国男性中的发生率高达 21.6%,女性仅为 6%。

研究表明,伴性遗传是脱发的主要原因之一,约 60%的雄激素性脱发有明显遗传倾向,目前认为这是一种多基因性疾病,影响力最大的基因位点在 X 染色体上,所以脱发部分是通过基因遗传给子女的,这虽非唯一原因,但确实是最主要的。

一些前沿研究发现,年龄、锻炼情况、营养状况甚至压力程度都可能影响或导致脱发。例如关于熬夜的影响,之前韩国的一项研究表明,睡眠状态和雄激素性脱发之间无明显关系,但 2020 年 2 月南方医科大学针对中国人群的一项研究显示,对于中年男性,不良的睡眠习惯、肉食过多的饮食、食用垃圾食品、繁重的体力劳动、超重以及烟酒,都与雄激素性脱发密切相关,而不良生活习惯就包含了熬夜、睡眠时间短、睡眠质量低等情况。

然而,对秃头影响最大的并非这些生活习惯,而是精神压力。比如端粒源性流出物,这是由于人体长期处于高压环境,压力激素水平上升,身体会释放刺激毛囊的信号,致使毛囊提前进入休止期而造成的脱发。此情况不会使头发立即脱落,但在压力增加时会在梳头或洗头过程中脱落。另一种情况是斑秃,严重的压力可能导致身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健康毛囊,从而引起脱发。这种情况虽会使头发异常稀疏,但通常会及时修复。同时,精神压力和脱发之间会形成一个死循环,处于压力中时,神经系统会加重体内激素波动,导致脱发加重,而脱发加重又会造成心理负担。

还有一种与雄激素关系不大的脱发原因是营养。目前研究表明,锌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导致脱发,此外,维 A、维 D、叶酸与铁元素的缺乏可能都与脱发有关,但通过补充营养,这种脱发是可以逆转的。总之,虽然雄激素性脱发有遗传倾向,但睡眠和饮食作为最易改变的影响因素,适度吃肉、少吃垃圾食品、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,从而减少毛囊皮脂的产生,对于防止雄激素性脱发发展为更严重的类型十分必要。

有一个判断脱发的标准叫拉发实验,五天不洗头,用拇指和食指拉起一束毛发,轻力顺着头发向发梢拉动,若拉下头发少于六根为生理性脱发,成年人每天的脱发量少于 100 根属于这种,此速率不会导致头发变稀疏,因为新头发也在生长。而若拔下头发大于 6 根,则为活动性脱发。实际上,一般根据脱发的特殊模式和家族史,就能判断是否有雄激素性脱发。那什么叫脱发的模式呢?其实就是脱发的形态。2007 年国际上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分级方法,叫 BASP 分类法,根据发际线形态、前额、头顶的发密度,分为四种基本型和两种特定型,最后综合判断严重程度,再确定如何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