界面新闻记者 | 陈杨
界面新闻编辑 | 谢欣
1
11月27日,开拓药业发布公告宣布,其在研新药福瑞他恩(研发代号:KX-826)在中国的注册性III期临床试验顶线数据未读出显著性差异。同日,开拓药业股价大跌超30%,并延续至收盘,收盘价为2.310港元/股。
KX-826是开拓药业的核心产品之一。其是一款小分子AR(雄激素受体)拮抗剂,用以治疗雄激素性脱发(AGA)和痤疮。本次公告提及的临床试验是一项多中心、随机、双盲、安慰剂对照研究,旨在评估每日外用两次0.5%浓度的KX-826治疗中国成年男性脱发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。主要终点为治疗24周结束时,目标区域内非毳毛数(TAHC/cm2)对比基线的平均变化。
试验结果显示,24周后,KX-826组TAHC结果与基线相比促进了毛发生长,具有统计学意义(P<0.0001)。与安慰剂组相比,KX-826组TAHC在各个访视点均有提高,显示疗效趋势,但差异在统计学上未达到显著性。
简而言之即为,KX-826在治疗脱发上安全,但不比安慰剂更有效。
当下,脱发成为困扰越来越多人的问题。数据显示,中国脱发人群达到2.5亿人,其中65%为男性。这当中,AGA又是主要类型。
面对巨大的市场,以往批准上市的治疗药物主要为米诺地尔和非那雄胺。但前者局部应用,缺乏明确的机理证据;后者的机制为系统性抑制雄激素双氢睾酮(DHT)合成,可能带来性功能障碍等副作用,为患者所顾虑。因而这一市场实际上期待新药获批。
KX-826也是全球首个进入注册性III期临床试验用于脱发治疗的AR拮抗剂。开拓药业在公告中表示,公司将继续分析本次中国II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,并展开该药用于治疗脱发和痤疮的多项试验,持续探索KX-826上市的可能性。
据开拓药业2023年中报,除前述中国注册性III期临床外,KX-826目前还有3项临床研究,分别是在中国进行的长期安全性III期临床试验,以及正在准备的针对男性脱发的美国/全球III期临床试验、针对女性脱发的中国III期临床试验。
而值得一提的是,截至KX-826上述试验未取得显著性差异,开拓药业上市以来的2款核心产品都经历了试验失败。
开拓药业最初的管线即围绕AR相关疾病。公司于2009年成立,2016年12月在新三板挂牌,2018年自愿退市。直到2020年5月,公司再登陆港交所。彼时,格力集团旗下投资公司是其主要基石投资者,而支撑起开拓药业市值的则是红极一时的“新冠神药”普克鲁胺。
作为开拓药业的另一核心产品,普克鲁胺是一款小分子二代AR拮抗剂,原本开发用于治疗前列腺癌、AR 乳腺癌等肿瘤适应证。在新冠疫情中,由于发现AR信号通路与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关键蛋白有关,普克鲁胺被“老药新用”开发治疗新冠感染。
在巴西的临床研究显示,普克鲁胺能大幅降低新冠非住院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风险,并显著缩短重症新冠患者的住院天数。普克鲁胺也在全球范围内开启了多项针对轻中度、重症住院新冠患者的III期临床研究。
开拓药业CEO童友之曾表示,普克鲁胺相比竞品的优势在于对轻中症、重症、危重症新冠患者均有疗效。加上其作为小分子口服药,生产、运输、储存成本更低,更容易扩产,普克鲁胺一度被寄予厚望。
但直到2021年年末,随着默沙东莫诺拉韦、辉瑞Paxlovid相继获批,开拓药业却在12月27日宣布,普克鲁胺用于新冠非住院患者的III期临床中期分析结果未达到统计显著性。一日之后,开拓药业股价一度暴跌85%。
戏剧性的是,到2022年4月6日,前述III期临床数据揭盲,开拓药业称该药可有效降低新冠患者的住院/死亡率,对服药超过7天的全部患者保护率达100%。这一结果引发质疑的同时,公司当日股价盘中一度超涨200%。
不过,该药至今仅于2021年7月获巴拉圭的EUA(紧急使用授权),未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获批。
而除了新冠,普克鲁胺在原本的适应证上也表现不佳。公司上市之初,普克鲁胺针对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(mCRPC)的适应证正在中国进行III期临床试验,公司预计当年可以提交普克鲁胺单药治疗mCRPC的上市申请。
但到同年9月,该III期试验未得到独立数据监查委员会的积极审评结果,即未建议提前终止试验,提交上市申请,而是继续试验。到目前,该试验已经终止,开拓药业的管线中也未再披露普克鲁胺除新冠以外的适应证。
此后,公司重点也更往皮肤科产品转移。
在该领域,除了KX-826,开拓药业的另一管线为GT20029,这是一款外用AR-PROTAC化合物,同样用于治疗脱发和痤疮,也是全球首个进入II期临床试验的外用PROTAC(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)化合物。公司今年的中报显示,该药治疗男性脱发的中国II期临床试验完成入组,预计将在2024年第一季度获得该试验的顶线数据;同时,该药治疗脱发和痤疮的适应证在美国均处于临床I期阶段。
频频失利,又同时展开中美临床的情况下,开拓药业能走多远?业绩数据显示,公司归母净利润亏损逐渐扩大,2020年至2022年,分别亏损5.08亿元、8.42亿元、9.54亿元,即上市以来合计亏损23.04亿元。2023年上半年亏损2.12亿元,减亏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研发支出和行政支出减少。2020年至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末,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期末余额分别为10.65亿元、9.26亿元、8.64亿元、6.91亿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