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植发你不得不知的内幕!

植发技术在国内已经流行20多年,植发刚刚引入国内时候一些尝鲜的发友们有些已经手术成功,有些却在尝鲜的过程中手术失败,但是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植发技术在国内的盛行势不可挡了。植发虽然是个小手术,但是植发的效果确实每个人都最为关注的,做植发的目的都是只有一个为了改变形象,为了让毛发重新生长,找回原有的自信。

植发这几年的盛行大大小小的医院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,对于一些投资人来说认为植发是个暴力行业,人人都想在这个行业分一杯羹。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放弃道德底线,做出了许多欺骗患者的事。

如今的植发手术,其危害和风险更多是来自手术台之外。

今天这篇文章,基于过去一年和读者的交流,总结出了这些植发常见暗坑,耐心读完你会对植发豁然开朗。

宣传

“宣传”的概念是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由日本转入中国的,期间有不少华人留学日本,将该词从日本传回来,需在中文中找一词对应,便使用了“宣传”。

宣传是一种专门为了服务特定议题(议事日程)的讯息表现手法。现在最常放在政治环境中使用,特别是指政府或政治团体支持的运作。同样的手法用于企业或产品上时,则常称为公关或广告。

宣传的定义众说纷纭,从大陆到港台,再到西方世界,都有不同的界定。

宣传最重要的目的是主动影响人民的意见,而非传递事实。简单来说,宣传希望赢得支持或反对特定事物的立场,而非呈现客观的事实。宣传与沟通有着非常细微的差异,主要在于宣传利用不同的手段试图影响舆论。

如今的社会环境又造就了一个新名词:虚假宣传。

虚假宣传在各个行业都有,只是多少问题,中国植发业也是如此。

虚假宣传又分两个层次:

只有我自己知道是假话,别人不知,宣传出来能蒙一个是一个;

一眼便知是假话,但还是孜孜不倦地说,以实际行动践行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·格贝尔的名言:谎言重复一千遍,也会变成真理。小崔在华盛顿演讲的时候说:统一口径,就是事实(这演讲有点厉害,已经被封,网上只有几个片段)。

现在中国植发界的虚假宣传基本都属于第二种。

1。与国外名牌大学合作

现在一些植发医院为了凸显“国际化”,动不动信口开河,捏造莫须有的“合作项目”。比方说,“我院与美国哈佛大学合作研发了XX植发新技术”,“我院XX技术是从英国牛津大学独家引进的”

这虚造的新闻有人信没?没人信。你想想:别说世界级的名校,就是咱们的清华北大复旦暨南,有研究植发的么?或许是我孤陋寡闻了吧。

2。数不清的“中国植发第一人”

满屏尽是第一人

3。植发手术累积量8万9万10万

中国的植发医院为凸显临床经验,就报手术累积量,不少医院自称累积量8万,9万,还有植发医院自称手术累积量10几万,单就2015年来说,中国植发医院报的手术量加起来得100多万了,而同年全世界的植发累积量不过100万,中国超过世界,你说怪不怪?

根据行业的估算,2015年全国大概做了10万台植发手术,2016年25万台左右。

小贴士:介乎于统计和估计之间的,叫估算,估算比估计准确,不如统计权威。

4。取发器口径小到低于头发直径

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中国植发医院间出现一个比拼,就是比谁的器械口径最小:第一家给患者报口径1.2,第二家就报1,第三家就报0.8,第四家就报0.6,接着第一家改口再报0.5,第二家再改口报0.4、0.2……反正我的口径要比你的报的小。

这样比拼的目的是为了误导消费者认为器械口径小了就不留疤。

真实情况是,取发器口径要根据头发粗细决定,头发粗硬就用较大口径,头发细软就用较小口径,这样才是相互匹配。但是,有些植发医院报的口径竟然比头发直径还小了,这怎么取头发啊?

ISHRS(国际头发修复手术学会)报告,植发手术器械的口径在0.6mm-0.9mm之间。

相关阅读:植发到底有多疼?种头发靠谱吗?

5。植发医师变身教授

医生可以称“教授”,但必须是主任医师,而目前中国植发界达到主任医师职称的,不过一两人吧,但自称“教授”的植发医生十几个,甚至有些连医师证没有也敢称“植发教授”。

即使是真的“植发教授”又能如何?植发手术关键看你的动手能力,有些职称高的医生植发也好,有些职称高的人未必会植发。“植发教授”只是一个小的参考而已。

6。首席植发专家

在体制内工作的读者肯定对我们国家的职称体系很熟悉,职称分为高级、中级、初级,其中高级分为正高级、副高级。

最常见的教授、副教授;研究院、副研究员;编审、副编审等等,啥时候有“首席”这个职称了?医疗卫生行业只有以下这些职称:

首席植发专家,相当于理发店里的首席造型师、化妆品店里的首席化妆师,首席这个词是企业内部评的,就是说这个人在我们团队里是业务能力最强的,可以收费最高,首席这个头衔不是国家评的,不具备政府信誉。